暴雨过后,社区内铺设普通地砖的路面仍积水不超过脚踝,而铺设重庆生态砖的广场已经干燥,砖缝中没有明显的水分——这是生态砖渗透性的直观体现。很多人认为生态砖的渗透性完全取决于“砖表面的孔洞”,但实际上,其渗透效果是材料结构、工艺设计和铺设方法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雨水渗透的效率。
重庆生态砖的渗透原理隐藏在“双通道”中。砖本身不是实心的,而是充满了肉眼难以区分的微小孔隙。这些孔隙就像毛细血管,允许雨水通过孔隙渗透到砖的内部。但更重要的是,砖块之间有缝隙,铺设时特别预留3-5mm宽的缝隙,结合透水砂填充,形成快速排水的“主干道”。去年台风期间,市政步道的生态砖经受住了考验:在每小时30毫米的降雨量下,雨水落在砖表面后,一部分通过砖体的微孔渗透,另一部分沿着砖缝迅速排出,路面上没有积水。旁边的普通透水砖用水泥填充,缝隙被水泥堵住,雨水只能慢慢渗入砖体,不到半小时就会积水坑。
透水性的上限直接由原材料和工艺决定。由陶瓷颗粒和碎矿石等颗粒材料制成的重庆生态砖的透水性比纯粘土烧制的砖强30%以上。由于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对雨水渗透的阻力较小。老陈从施工队做了一个测试:同样一杯100毫升的水,倒在陶瓷生态砖上,可以在20秒内完全渗透;当浇注到粘土生态砖上时,需要一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渗透。高温烧结过程也很关键。如果烧结温度不够,砖的微孔会被杂质堵塞,大大降低渗透效果。有一次,建筑工地错误地使用了未燃烧的生态砖,导致雨后砖块表面积水。当砖块被敲开时,所有内部微孔都充满了未燃烧的杂质,使水无法通过。
铺设方法是确保渗透性能的“后一道障碍”。生态砖不能像普通地砖那样用水泥砂浆完全铺设,而应采用“干砌法”铺设——首先铺设一层10cm厚的透水垫层,然后将砖放在上面,用透水砂填充砖缝。垫层由级配砂和砾石制成,粒径匹配合理,可以快速引导雨水渗入地面。老陈曾经遇到过一个住宅区的物业管理计划问题,那里用水泥砂浆铺设生态砖。虽然重庆生态砖是可渗透的,但雨水不能继续渗入垫层,只能积聚在垫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砖表面会再次变湿。后来,道路按照规范重新铺设,透水性立即恢复。即使持续下雨,路面也可能保持干燥。